乌龙泉年代影视基地:老街区里崛起的影视新地标​

2025-07-11 17:46   乌龙泉街道  

在乌龙泉街道,一处由老矿区、老街巷和老居民楼改造而成的年代影视拍摄基地正悄然崛起。这里不仅完整保留着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代的生活印记,更凭借“天然摄影棚”的独特优势,成为影视创作者的灵感源泉。近百部影视作品在此诞生,从网络短剧、方言MV到爱奇艺热播剧,乃至院线电影取景,这座基地正以独特的年代气质,书写着武汉影视产业的新篇章。



走进乌龙泉年代影视拍摄基地,时光仿佛在此倒流。70年代的木质家具、80年代的搪瓷脸盆、90年代的卡带录音机、2000年代的台式电脑……这些物件在专业场景的搭建下,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时光走廊。室外,乌龙泉矿的红砖厂房、斑驳的街道墙面、老式自行车棚,无需过多修饰便自然流淌着旧时光的气息。这种未经刻意雕琢、自然沉淀的场景质感,为《咵天巷子》《重回斑马小镇》等作品赋予了真实的时代氛围。武汉文旅发布的方言MV《我的家家》更是借助这些场景,成功唤起了无数武汉人的乡愁记忆。


80年代场景


“这里的每一块砖都带着故事。” 年代场景拍摄基地负责人朱峰坦言,正是乌龙泉街道得天独厚的场景优势,让他决心在此扎根。作为曾参与《南方车站的聚会》《汉南夏日》等多部院线电影的外联制片,朱峰走过全国数十个影视基地,最终被乌龙泉的“原生年代感”深深吸引。“别的地方需要刻意造景,而这里的老矿区、老菜场、老居民楼——本身就是活的历史标本。” 在他看来,乌龙泉既能呈现城市市井烟火,又能营造乡村质朴气息。在80年代的农村场景中,田埂、瓦房、竹床阵等元素,生动重现了武汉周边的乡土记忆。


90年代场景


这种先天优势正在得到系统性开发。在影视公司的统筹规划下,基地已完成70年代至2000年代室内场景、仓库场景区等区域的建设,配套的服装道具库、临时办公区等设施也日趋完善。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老街区的风貌,更要让这些历史场景活起来。乌龙泉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
2000年场景

年代小镇场景


朱峰透露,未来将重点提升基地的大型场景承载能力,力争三年内具备承接主流院线电影全程拍摄的条件。《南方车站的聚会》中那种潮湿的南方街巷氛围,在这里能找到更原生态的表达方式。他补充道。



从自发取景到系统化运营,从网络短剧到院线电影,乌龙泉年代影视基地的发展历程,成为江夏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。当老矿区邂逅现代镜头,当老街巷融合创新理念,乌龙泉街道正以其独特的年代魅力,在光影交错中焕发崭新生机。


来源:乌龙泉街道

编辑:陈幸幸

0 条评论
来说两句吧。。。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加载中。。。。
表情